说实在, 以我这个年龄层观看《暗恋桃花源》,也可能看不懂整部戏。所以,学弟学妹看不懂,也不足为奇。但是,以我看,他们看不懂戏的原因,并非因为戏太深奥,也不是因为戏的背景离我们这个年纪太遥远。我想,他们看不懂戏的原因,大部分是因为他们没用‘心’来看。
其实,《暗恋桃花源》,撇开它的时间/历史/政治背景,戏中戏的元素,还是个非常出色的戏。理由很简单。戏中的演员个个演技精湛。就算把“暗恋” 和 “桃花源”, 两部戏中戏分开看,戏依然是精彩的。而我就这样被演员的投入感动着。
“暗恋” 述说着我们常常听到的凄美爱情故事。一对被战争拆散的恋人,又因为种种的元素,无法厮守终生。男主角,江滨柳,病情严重住院时,还惦记着曾经一起许下诺言的女主角,云之凡。“暗恋”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。演员饰演年轻及老年时的江滨柳和云之凡,两人的角色年龄变化那么大,演员却还是把角色活生生的展现在观众面前。连讲话的口气也能老化,可见演员的功力有多深。
“桃花源” 部分的戏可能显得比较滑稽,演技也比较夸张,但是演员的动作优美,戏班的底子真不是盖的。每个动作和脸部表情都让大伙儿捧腹大笑。最后一场“桃花源” 的戏码,赖陶独自一人划着船再次想要寻找桃花源的戏,却又能让观众感受到他的绝望。
两个戏团争场地的戏中戏感人;好笑,两出戏外的戏也一样精彩。那场赖陶请管理员让“暗恋” 演完,演员们都在观看“暗恋” 的戏,也是非常扣人心弦的。
当然,这出《暗恋桃花源》的舞美也是美的没话说。这次有幸坐在第一排,可以很清楚地看演员的脸部表情,看到舞美的微妙。看似 3D 的街灯,其实是画工,上色了得的平面版 [只有灯泡的部分是 3D 的]。被砍断的椅子,桌子和镜桌都非常逼真。现场的配乐也增加了戏班的感觉。
剧本能贯串两部截然不同的戏剧风格;一方是喜剧,另一方是悲剧。说着故事背景完全不一样的两出戏中戏,又演出两出戏外的戏团/班的情节。读了赖声川所写的文字,更清楚地了解《暗恋桃花源》背后的意义, “干扰” 与 “不协调”。这两个词语写出当时两百万人‘暂时’跨越台湾海峡,在台湾岛落户的故事,写出当时人们的心声。就是因为战火连连,所以为求安详,逃离祖国,寻找着心中的乌托邦 [utopia] 乐园。“暗恋” 的部分就说着人们在战火时代的经历,心声,而“桃花源” 就有如陶渊明所写的是人们向往的 utopia。
看了这部戏时,心里是满满的感动。就像去年看完《在那遥远的星球,一粒沙》一样的,心中满满的感动一直挥之不去。其实,我认为好的戏只要用心看,就算看不懂戏的背景, 看不懂它想要表达什么,你还是能被它感动。就像演员只要用心演,观众就会被你感染,被你感动。
你看得懂《暗恋桃花源》吗?-llb
桃花源:它在中华文化里象征理想中的乐园,在这个乐园里,大家安居乐业,没有纷争,没有战乱。
40-50年代的中国社会:当时的中国十分混乱,除了有中日战争外,还有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内战。最终,国民党战败,撤退到台湾,共产党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(People Republic of China)。
《暗恋桃花源》:
《暗恋》中的男女主角处于这个战乱的时代,他们对爱情仍有“桃花源”式的憧憬。女主角回昆明与家人团聚,男主角在上海等着她。可惜战乱最终导致他们失去联络。后来,他们各自辗转来到了台北。戏中男主角说,那么大的上海他们都可以相逢,但是那么小的台北,他们却无缘重逢。再后来,他们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,然而,就在各自的内心深处,有一块是属于彼此的,这一块就是他们爱情的“桃花源”,这几十年来都被彼此“暗恋”着。
《桃花源》中的渔夫的遭遇是剧作家赖声川编撰的。原著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中也有一个渔夫,不过他只是意外闯进了桃花源,过后整篇文章就在形容桃花源这个地方了。剧中的渔夫心中也有一个桃花源,在桃花源里过了逍遥自在的生活后,他想念妻子,要出去把妻子带到这个好地方。然而渔夫心中的“桃花源”却不是妻子想要的“桃花源”,最终,渔夫只好黯然离去。
《暗恋桃花源》不就是在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吗?你有你的“桃花源”,我有我的“桃花源”,但我们的“桃花源”都能成真吗?即使不能成真又如何?一个心中没有“桃花源”的人,活着还有希望吗?
这是老板对《暗恋桃花源》最简单的阐述,或许你长大后,再去看《暗恋桃花源》,你会有更多的体会。对了,你觉不觉得戏剧学会是我们共同的“桃花源”?
请发表观后感-llb
大家,看了那么多演出,请发表你们的意见leh!不用写很长啦,像下面这两个人一样短短就可以了。
●看华艺节节目《暗恋桃花源》,是我第一次看舞台剧看到哭。戏最感人的当然是结尾部分,江滨柳跟云之凡见面那场戏,当云之凡决定要走,江滨柳叫住她问:“之凡,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?”
那一刹那,我突然哭了起来,因为我觉得真的看到两个人在时代中的无奈。导演赖声川说,《暗恋桃花源》就是悲喜交错,有大悲又有大喜。我觉得他做得非常成功,从戏一开头我笑个不停,到结尾我又感到悲伤无奈,许多场面都牵动我的情绪。(猪猪,小学教师)
●“海燕等人”在华艺节演出的《十年之痒》,许多地方我挺有共鸣,比如男女十年感情停滞不前,感情淡到没有爱情了,结束又可惜,但要怎么挽留,又不知道。这样的感情关系,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碰到。
可惜导演林海燕将人物关系简单化了,很多故事剧情也都草草带过,无法深入探讨这些感情关系和变化。比如结局的处理,我怀疑地问,所有的结果只有一种结果吗?
我觉得,可把主角感情的千丝万缕处理得更复杂一点。
值得一提的是,DJ林有懿虽然第一次演戏,还演得不错。(刘杰奇,《I周刊》主编)
●华艺节评论 抓不着痒的《十年之痒》- 周文龙
看林海燕的戏,如同看着现实生活在眼前搬演,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。
《十年之痒》的夫妻,都是接近民生的角色,他们所用的语言,也经常掺杂着华语、英语和方言,贴近生活用语。比如沈炜竣的口头禅“你头壳坏了”,或是他和洪薇回忆小学写作时爱用“小明”这个名字,这些生活语言和场面,都是非常新加坡式,属于新加坡人才能理解的幽默。剧里出现的送货员和旧货商,更是典型的新加坡角色。海燕对生活的敏锐观察,幽默的触觉和创造生活场面的生动性,可见一斑。
这必须归功于集体创作,林海燕常将剧场当成一个小小自由空间,让自己和演员把生活中点点滴滴倾述出来,然后她作为创作者再把这些真诚的生活语言和感受归纳整理,编成一场场戏。
然而《十年之痒》的创作过程却有些不同,它是先从林海燕编写的完整剧本开始,之后才跟演员一起集体创作,充实剧本的细节。这使到《十年之痒》有异于一般“海燕等人”剧团的戏,有着更严谨的故事架构,更紧密的场面衔接和人物关系。
■布局设计有很大发展潜能
《十年之痒》表达的情欲题材,也是海燕等人剧团意识比较大胆的戏,触及的不再是趣味温馨的生活关怀,而是更深刻的人性观点,如人性的潜在欲望和婚姻的忠贞度。
整出戏以“游戏”为主轴,叙述着一对结婚10年的夫妻,对婚姻生活厌倦,遂想出了“100天婚外情”,让彼此精神出轨的游戏。这布局设计有很大的发展潜能,可紧扣主题构思男女主角在游戏中情欲不受控制,产生嫉妒和猜疑等剧情。可惜林海燕设计游戏时,却率先设下许多安全限制如:只能精神出轨;必须告诉参与者这是个游戏;不能发生真感情等,这都令原来充满奇想刺激的游戏,变得“一点都不好玩”。
像胡鑫权饰演的出轨对象,一上门便开宗明义地说:“我知道也敢玩这游戏。”除去他和林有懿潜藏的各种暧昧情欲,观众马上也能预见他和林有懿的婚外情将有什么结果。反之,沈炜竣和洪薇两人的行为规矩小心,心思比小学生还单纯,直接道出两人不可能有任何出轨行为。事实上,舞台上主角最大胆的行为只是跳一段慢舞,最出轨的念头只是揣测对方是否暗恋过他,《十年之痒》的婚外情游戏让人觉得有如玩家家酒般儿戏。
■最沉痛复杂的部分太轻描淡写
人性一直是剧作家最感兴趣的课题,因为人性藏有太多的未知,尤其是欲望情感世界的复杂性,既超出想象之外,同时也加深生命的深刻意义。
对我而言,《十年之痒》的戏肉应是夫妻两人感情和欲望的挣扎,在道德誓盟和肉体冲动两条线上的徘徊。然而林海燕却将这些最沉痛和复杂的部分,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。最后,《十年之痒》像是一部政治正确的宣传片,以老套的语调告诫大家婚外情结果将是悔恨和遗憾,至于过程却消溶在安全的界限中。
■表达小品式生活情感更得心应手
值得一提的是,《十年之痒》结尾时,沈炜竣跟他的妻子林有懿相遇,林海燕将两人欲言又止,既思念又无奈的情绪处理得恰到好处,令舞台弥漫一股淡淡的不舍气氛。显然,林海燕对生活中那些不特别追求深刻的感动,对小品式的生活情感,感受更深,表达得更得心应手。
林海燕企图通过《十年之痒》挑起大家内心欲望的一点痒处,可惜的是,她力道太弱,怎么抓也抓不到痒处。
华艺节评论 旧剧新排寻找悲喜间的共同性- 郭庆亮
(作者是戏剧盒艺术总监)
等了20年,终于等到了赖声川的《暗恋桃花源》。
《暗恋桃花源》创作于1986年,纪念一个特殊悲情的时代。到了2007年了,台湾经历了很多转变。赖声川在去年一个专题演讲提到,当街头的政治活动比剧场内的表演要好看且更富戏剧性时,剧场人还能够如何进行创作?其实,不仅是台湾,整个世界的局面也是一样的戏剧化,一样的纷乱——九一一之后所引发的谎言、战争、更多的恐怖活动、环保危机和贫富两极化等。2007年,表坊重排这个划时代的经典,能继续感动台湾观众,或引起本地观众的共鸣吗?
明华园添注有趣的对比
最新《暗恋桃花源》的可贵之处,就在于表坊的不安于室,邀请了明华园来排演《桃花源》这段戏,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表坊求变的魄力,也大胆地考验了这个作品的经典性。
明华园歌仔戏是台湾本土集传统与民俗表演的一个骄傲。和写实的《暗恋》并置在一起,比我看过的版本,出现了更多有趣的对比:传统戏曲的程式表演与讲究心理描述的自然表演方式,文雅与粗俗,国语与本土语言(闽南话和客家话),古代与现代等等的相反事物所产生的对比与对称,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生活在过去和现在的台湾人,所面对的是一个剪不断,理还乱的纷乱世界。
《暗恋桃花源》经典片断:当两个剧团得在同一个舞台一起排戏,不同的表演方式,不同的剧种,不同的语言,形成莫大的干扰,可是当大家一回过神,却发现,两个戏的人物的处境都是那么的相同。台湾问题的复杂性,就像戏一样,不是用三言两语,或靠一种论述就能理清的。细想,这场戏更是当代台湾的一个缩影。
明华园的呈现,让《桃花源》这个戏精彩了很多。除了吊钢丝的特技之外, 舞美也绚丽多姿。他们的表演方式,传统又夹杂着非常草根性的流行味,雅俗并兼。再加上明华园的演员非常懂得如何把现场弄得沸腾,《桃花源》的演出效果就非常的热闹。也因为这样,明华园的加入,让悲喜剧的对比显得更为巨大。
“‘悲’与‘喜’两种形式,似乎是对立的,但是经过深沉的检视后,两者有着细微的而深刻的共同性。(摘自赖声川:华艺特刊文章)
安静与疯狂的互比性
如何体现深刻的共同性,则需要在喜剧与悲剧之间,找到一种再现方式。
《暗恋》是悲的,压抑的安静的;明华园的《桃花源》是乐的,疯狂的,喧闹的。在效果上,《桃花源》很容易就会喧宾夺主。在处理《桃花源》的戏时,导演加了一个新的元素(人物):问心。老陶怀疑春花偷人,扪心自问时,“问心”从镜子里头出现,与他对话。这个元素为传统的戏曲加入了现代剧场常用的意识呈现,赖声川企图在疯狂中加入了一种哲思。
可惜的是,问心这个角色的处理诙谐有余,凝重不足,削弱了思考的空间。最后,老陶回去武陵,发现人事已非,再次扪心自问,因为之前的铺垫不够,疯狂后的悲情,就无法提升。
相对的,《暗恋》也因为凝重不足,使到它的剧场效果被削弱。写实表演的厚重往往就在于演员的生活历练,我认为尹昭德的江滨柳是比金士杰版本逊色了。最后,《暗恋》不够安静也不够含蓄。不能衬托出《桃花源》的疯狂。
在《刹那中—赖声川的剧场艺术》一书中,有一句话最能说出这个戏的特质:“到最后,似乎完成《暗恋》的是《桃花源》,完成《桃花源》的是《暗恋》”。对我来说,新版《暗恋桃花源》个别戏都是完整的,就只欠差那一点遗憾:为对方圆满。
后语:
1999年版寻找刘子骥的神秘女郎,看起来像一个毫无方向感的年轻人,没有记忆,没有过去,而且浮躁许多。但是,这一次的神秘女郎,却像一个沉思者,寻找刘子骥时,增加了一份凝重。
最后,当江滨柳拥抱着江太太时,年轻的护士刚好进来,看到了上一代人的创伤,看到了他们的希望,也看到了他们的无助。或许,护士不能完全理解这一切,但是,年轻的她,应该不会忘记这一幕。
或许,面对当前的混乱,除了寻找,我们还得期待年轻的动力和思考的凝重。